開欄的話
近日,《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出版發行。這部專題文選,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經濟思想提供了權威教材。3月19日,人民日報社和中國人民大學共同主辦了“學習《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理論宣傳座談會。本報理論版今起推出“學習《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專家談”專欄,先行刊發與會專家的主題發言文章,力求通過學原著、讀原文、悟原理,把學習研究宣傳習近平經濟思想不斷引向深入。歡迎廣大讀者積極交流學習體會。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觀大勢、謀全局、干實事,全面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戰略謀劃和統一領導,不斷深化對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引領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形成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習近平經濟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堅定理想信念、鮮明政治導向、深遠戰略思維、強烈歷史擔當、真摯人民情懷和科學思想方法,是對新時代經濟發展實踐經驗的系統理論概括,是中國共產黨不懈探索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形成的寶貴思想結晶,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科學應對重大風險挑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銳利思想武器,也為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出了重要原創性貢獻。
前不久,《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以下簡稱《文選》)出版發行。這是黨的思想理論建設上的大事,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進程中的大事。《文選》收入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經濟建設最重要、最基本的著作,系統闡釋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核心要義、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實踐要求,深刻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高度、思想深度、實踐厚度,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權威教材。
開辟了科學社會主義新境界
怎樣認識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既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命題,也是馬克思主義在解釋世界、改造世界過程中必須回答的理論命題。習近平經濟思想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對經濟發展規律特別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認識的再深化和新拓展。
深化了科學社會主義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原則。科學社會主義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確立為社會主義的終極價值。《共產黨宣言》指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社會主義以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的,也正是在社會主義社會,個人才真正獲得自由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條件和手段。《文選》開篇就闡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深刻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習近平經濟思想強調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刻闡明了新時代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主要任務和方針政策,更加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原則具體地轉化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和實際行動。
深化了科學社會主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原則。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要有強大的物質基礎,達到這一目的唯一可行的辦法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在決定人類社會發展水平的同時,也決定著人類社會在不同歷史階段存在的不同形式。習近平經濟思想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遵循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邏輯,高度重視生產力的決定性作用,不斷深化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創造性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重要概念,強調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揭示了新時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特征和規律,將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原則現實地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理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術語的革命”。
深化了科學社會主義共同體原則。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強調:“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人類社會發展歷程印證了人類存在的基本方式是共同體,人類發展的整體樣態是文明。“真正的共同體”是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類生產方式和社會形態發展的基礎上,對未來社會的設想和構建。習近平經濟思想不僅關注中國發展問題,也關注全球共同發展問題,科學回答了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從理論維度看,習近平經濟思想提出要直面貧富差距、發展鴻溝等重大現實問題,倡導共創普惠平衡、協調包容、合作共贏、共同繁榮的發展格局,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內含建設安全共同體、經濟共同體、生態共同體等豐富意蘊,是對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的當代繼承和發展。從實踐路徑看,習近平經濟思想強調獨立自主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突破了西方主流經濟學語境下“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的理論假定和“西方文明就是現代文明”的陳舊思維,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豐富和發展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為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樹立了新典范,為引領人類社會現代文明發展提供了新方案。
為科學社會主義蓬勃發展提供了生動實踐。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后者的革命轉變時期”,這個時期便是社會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該社會的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是社會的物質關系,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產生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我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更好相適應,書寫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以豐碩的實踐成果讓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有力駁斥了諸如“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社會主義失敗論”“歷史終結論”等各種唱衰社會主義的論調。習近平經濟思想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基本經濟制度,為社會主義進一步蓬勃發展乃至實現共產主義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奠定了物質基礎和經濟基礎,展現出社會主義的復興之路和希望之光。
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集中體現
習近平經濟思想不但繼承、發展和創新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更彰顯了治國理政的中國智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觀念。習近平經濟思想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濟思想及研究方法進行條理化和系統化,凸顯其豐富性、獨特性、創新性、體系性,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使其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經濟思想充分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濟思想,彰顯鮮明的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比如,體現“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深刻闡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核心理念,實現了對“天人合一”世界觀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做好新時代經濟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又如,體現了“知行合一”的方法論,在準確把握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堅持“實事求是”“以義制利”等,正確利用矛盾分析方法化解經濟難題,系統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問題。
堅持“兩個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來源于實踐,而實踐既包括當下的也包括歷史的。經濟學具有鮮明的實踐性、歷史性特征。在5000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習近平經濟思想是堅持“兩個結合”的重大理論成果,體現了對經濟發展規律和基本特征的深刻把握。習近平經濟思想牢牢把握堅守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的重大關系,運用新視角、新思路、新方法、新工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經濟思想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習近平經濟思想以中國具體實際為實踐落點,充滿著具有本土特色的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引領著我國經濟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推動了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形成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標識性概念、原創性理論,彰顯了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
描繪了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動實踐。文化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這些重要論述超越了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狹隘視野,打破了經濟增長無法兼顧公平與效率、發展與保護等“人文悖論”,蘊含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拓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和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賦予了生動鮮活的文化力量,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筑牢了堅實的文明根基。正確理解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論述,有助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為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推動我國在文化與經濟共生共榮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深刻揭示出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保證
早在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我們必須切實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扎扎實實做好經濟工作。”經濟工作是黨的中心工作,黨的領導必須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體現。習近平經濟思想創造性提出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保證的重大觀點,為新時代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政治保障。
黨中央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根本所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保證,這一重要論斷是黨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經濟工作規律性認識的必然結論,是全黨上下形成的最大共識,在習近平經濟思想中具有引領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勇毅擔當,深刻把握國內外經濟形勢發展變化規律,準確判斷我國發展所處歷史方位,加強對經濟工作的戰略謀劃和統一領導,對確保我國經濟航船穿過急流險灘、乘風破浪、行穩致遠,發揮了至關重要的領導核心作用。實踐證明,新時代我國經濟建設之所以能夠戰勝各種困難,實現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全面提升,根本在于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科學指引,在于黨中央對經濟工作堅強有力的集中統一領導。
黨中央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抵御重大風險挑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經驗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經濟運行面臨日益復雜的國內外環境,許多深層次、結構性問題愈發凸顯。從國內看,有效需求不足,消費內生動力偏弱,投資增長面臨制約,一些領域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從國際看,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世界總需求低迷不振,大國博弈更加激烈,地緣政治沖突加劇,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同時必須看到,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只有堅持黨中央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才能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復雜局面,筑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強大政治基礎。實踐證明,越是形勢復雜,越是任務艱巨,越是改革深入,越是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把堅持黨中央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貫穿經濟建設全過程各方面,不斷把黨領導經濟工作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黨中央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的優勢所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黨,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堅持干字當頭,增強信心、迎難而上、奮發有為,確保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這不僅是對當下經濟工作的重要指引,更是貫穿各項事業發展的關鍵理念,有著深刻內涵與重大意義。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要在謀事上出實招,立足國情實際、把握經濟規律,通過前瞻性思考、系統性謀劃、整體性推進,確保政策工具箱始終對準時代之問、發展之需,確保每一項經濟決策都緊扣發展脈搏;要在推進中務實功,完善戰略決策機制,不斷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體現在黨領導經濟工作之中,著力推動經濟發展質效提升;要在結果上求實效,把經濟工作的最終成效體現在發展質量提升、民生福祉改善上,以釘釘子精神推動政策轉化為惠民成果,確保中國號經濟巨輪奮楫破浪、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在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實踐中展現出強大真理力量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試金石,也是唯一標準。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高質量發展的成色十足,中國式現代化不斷邁出新的堅實步伐。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提出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等重大命題,為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提供了科學的行動指南。
進入新發展階段,書寫歷史性跨越的新篇章。新時代以來,我國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已踏上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征程。站在統籌“兩個大局”的戰略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新發展階段的重要論斷。總的來說,新發展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階段,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階段,是我們黨帶領人民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歷史性跨越的新階段,具有里程碑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新發展階段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階段理論的新內涵,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新的歷史時期的新特征新特點,為我們科學動態地把握現代化進程、細化與落實現代化任務提供了科學指南。
貫徹新發展理念,找到破解發展難題的“金鑰匙”。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發展理念是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人們通過實踐把握發展規律而形成的指導發展的科學理論。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大勢,合理吸收并超越關于發展的各種理論成果,鮮明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強調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五大發展理念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構成了一個邏輯嚴密、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是解決中國未來發展難題、明確中國未來發展方向的指揮棒。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成效明顯,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協調發展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持續拓展;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成為首個實現聯合國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充分彰顯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
構建新發展格局,下好發展主動權的“先手棋”。發展格局是發展戰略上的重大選擇。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經濟循環理論為基礎,深刻闡釋了國民經濟循環運行的內在機理,強調流通體系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作用,是立足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統籌發展和安全作出的戰略決策。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點,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項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更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部署。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是在更高質量和更高開放水平上建立強大的循環體系,科學回答了大國經濟如何暢通循環、如何實現更高水平供需平衡等重大問題,不僅重塑了中國經濟發展路徑,更為世界繁榮發展提供了更具啟示性的中國方案。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三者有機統一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偉大實踐,為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學理支撐,在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實踐中閃耀真理光芒。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31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