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華人傳承發揚家鄉民俗文化——
![]() |
在廣東省廣州市荔灣湖,演員乘坐花船在湖面巡游。吳文軍攝(人民圖片) |
![]() |
毛里求斯新唐人街基金會到當地學校宣傳中華傳統文化。圖為學生們在活動中體驗舞龍。林海巖供圖 |
故鄉山水遠,兩情總相依。對華僑華人來說,無論走得多遠,家鄉總是心中最深的牽掛。鄉情鄉愁永遠是一首未完的詩篇,為他們的海外生活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
在剛剛過去的乙巳蛇年春節,許多僑胞尋脈家鄉年味,體驗民俗文化,重溫兒時記憶。本報采訪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多位華僑華人,聽他們講述——“誰不說我家鄉好”。
閩南年俗趣
除夕,在閩南話里叫“年兜”,有祭祀祖先(辭年)、吃團圓飯(圍爐)、分壓歲錢(分圓)、守歲(坐壽)等習俗。作為福建泉州人,馬達加斯加華商總會會長蔡國偉在海外生活近30年后,仍保留著閩南人的傳統。
今年除夕夜,蔡國偉一家圍坐在一起,著吃家鄉特色菜肴,守歲聊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這種溫馨的場景,讓我感受到濃厚的家庭凝聚力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他感慨道。
對閩南人的“茶桌文化”,蔡國偉也念念不忘。“客來敬茶,這是閩南人的待客之道。‘茶桌文化’不僅是一種生活習慣,還是一種社交方式和情感樞紐。在異國他鄉,我們以茶桌寄鄉情,彰顯閩南人熱情好客、重視禮儀、追求和諧的精神。”他說。
深耕中非經貿合作領域多年,蔡國偉欣喜地看到,近年來,閩南地區的傳統手工藝和民俗活動煥發新活力。不少地區充分挖掘當地民俗文化資源,發展特色旅游業,吸引著來自天南海北的游客。“閩南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以及敬畏自然、感恩生活的精神,閩南人勤勞樸實的生活態度,在今天仍有深遠意義。”他說。
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批準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6項世界遺產。為了助力泉州申遺,蔡國偉曾帶領法國福建商會參與、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向海外民眾講述泉州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海絲文化。同時,他還積極配合、協助相關部門,為其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報送申遺資料提供服務保障。“作為世遺之城的一員,我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蔡國偉說。
客家鄉情濃
毛里求斯新唐人街基金會主席林海巖是在海外出生長大的“華四代”。他的曾祖父是廣東梅縣客家人,父母能說流利的客家語。從小,林海巖就在父輩們的言傳身教中學習中文、武術和中國傳統樂器演奏。這些年,這個華人大家庭依然保留著春節吃年夜飯、放鞭炮、守歲等傳統習俗。
林海巖自稱是“唐人街的孩子”。2017年,在法國和中國學習和工作20年的林海巖回到毛里求斯,決定重振唐人街。在他創立的新唐人街基金會的帶動下,當地唐人街面貌煥然一新,街道干凈整潔了,人氣漸漸旺了。他還帶領團隊打造了一件地標性“雕塑”——用8萬多個廢棄瓶搭建的“環保龍”。“龍是中華文化的象征。”他說,做這一地標性“雕塑”的初衷,是打造唐人街的旅游文化。
除了創立新唐人街基金會,林海巖還在毛里求斯成立了客家聯誼會。近年來,他先后在當地舉辦了500多場中國文化活動。
“我們引進客家藝術家陳善寶、李佳倪等人,舉辦‘客家之夜’活動,向當地社會介紹客家民俗文化。”他說,“守護唐人街,傳承客家文化,是我的使命。”
廣東漢劇作為“客家人的大戲”,承載著海外客家僑胞的濃濃鄉情。2022年,在林海巖的牽線下,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與毛里求斯中華藝術委員會達成共識,在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市設立首個海外傳承推廣中心,并于當年11月開啟海外網絡連線教學,為學員講解廣東漢劇的歷史、唱腔、身段等。
“這幾年,我越來越頻繁地帶領考察團,到訪中國廣州、上海、北京等多個城市,促進文化交流,尋找合作機會,為促進中外友好往來探索新路。”林海巖說。
嶺南花市美
春節期間,嶺南大地花團錦簇,生機盎然。百合、桃花、銀柳、劍蘭……在廣州多地的迎春花市上,各色鮮花綻放,年貨琳瑯滿目,人們不時駐足,在攤位前仔細挑選,把花香帶回家。徜徉其中,美國美東華人社團聯合總會主席梁冠軍倍感愉悅。
在“花城”廣州,愛花、養花、賞花早已融入了當地人們的日常生活。花市是嶺南地區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動之一,也是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最近十多年,梁冠軍幾乎每年都回家鄉廣州過年,花市成為他春節的必“打卡”地。“街坊鄰居們紛紛前往花市選購鮮花和年貨,寓意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花開富貴。”他說,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笑容,父老鄉親們的生活比花更美。
除了傳統花市外,廣州荔灣湖的“水上花市”也很精彩。春節前夕,梁冠軍參加了荔灣區舉辦的海外僑領“回家過大年”民俗文化宣傳系列活動。在荔灣湖公園,嶺南傳統水陸花卉交易盛景再現,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梁冠軍看來,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具有重要的價值,不僅能夠增強人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也是促進文旅產業發展和經濟繁榮的重要資源。
“花市、醒獅等具有廣東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歷久彌新,是我們在海外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梁冠軍說,“作為‘文化中國’(美國)藝術團團長,我努力通過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將家鄉的傳統文化帶到海外,讓更多人了解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作為一名‘老廣’,我也期待更多新生代華僑華人在以開放心態擁抱多元文化的同時,不忘自己的文化根脈,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和講述者。”梁冠軍說。
最憶是杭州
談起家鄉杭州,旅歐作曲家、盧森堡—中國經濟文化交流協會會長朱培華想起了舌尖上的一道美味——春卷。“將面糊攤成薄餅,裹上炒好的肉絲、冬筍絲、豆腐干等食材,油炸后出鍋,這是江浙人春節的必備菜。”他說,“現在,這道點心被僑胞們帶到了歐洲多國,在當地中餐館里隨處可見,也受到許多外國朋友的喜愛。”
今年春節,朱培華和家人們在盧森堡度過,但他的心早已飛到了杭州。“小時候,每逢春節,家人都會帶我去城隍廟、靈隱寺逛廟會,觀看越劇、蘇州評彈、小熱昏、攤簧和雜技等傳統表演。”朱培華回憶,正月十五,西湖邊上還有元宵燈會,花燈閃耀,燈船巡游,美不勝收。
旅居海外近40年,朱培華常常想起杭州的點點滴滴。他的許多音樂作品都融入了杭州的文化元素,如《青玉案·元夕》《錢塘潮涌》《你好,杭州》等。他經常講述作品背后的文化故事,受到許多海外聽眾的喜愛。
用藝術搭建文化交流之橋,朱培華積極講好杭州故事、中國故事。2017年,在中國曲藝家協會的支持下,朱培華參與推動在盧森堡成立國際說唱藝術聯盟,并任副主席兼秘書長。“我們舉辦了兩屆國際說唱幽默藝術節。中國江浙地區的蘇州評彈也在藝術節中亮相,深受好評。”他說。
中華傳統文化的海外傳播,離不開新生代的傳承。“2024年第二屆國際說唱幽默藝術節期間,我們邀請中國曲協派出的藝術家在盧森堡中國語言文化中心開展了大師講堂——快板訓練營活動,吸引許多僑二代、僑三代及盧森堡青少年參與。我希望培養更多中盧年輕一年的文化使者,為兩國文化交流注入更多新鮮血液。”朱培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