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聯主席萬立駿蒞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為“親情中華 戰疫有僑”專題展覽作開幕講話
陳嘉庚先生是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僑領、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特別是他一生傾心傾力創辦廈門大學及集美學村的義舉,使他成為中國教育近現代化歷程中的一座豐碑。而他進一步拓展其教育理念,為開創新中國華僑文博事業進行的擘畫、奠基和構建實踐,影響就主要限于僑界了。所幸中國華僑文博事業近年來取得長足進展,在2024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公布的全國第五批一級館名錄中,中國博物館協會華僑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四家成員單位榜上有名,一級館成員單位增至六個。華僑文博事業的社會影響力因此獲得顯著提升。在陳嘉庚先生誕辰150周年之際,這是對他生前在有華僑的省市逐步推進建立華僑博物館,以及建立一座“世界華僑博物館”遺愿的最好告慰和紀念。緬懷和重溫陳嘉庚先生創辦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座以“華僑”冠名的博物館的初心、理念及其遺愿,是我們作為華僑文博工作從業者,不斷推動華僑文博事業在新時代高質量發展,以及進一步發揚光大嘉庚精神的力量源泉和精神鼓舞所在。
陳嘉庚先生籌建華僑博物館的設想與目標
新中國的成立,以及對華僑的重視,使得陳嘉庚先生通過教育助力中國近現代化發展的理念和抱負得以一展宏圖。由于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村均被納入新中國國家公辦教育體系,不再有籌措經費之虞和繁雜校務纏身的陳嘉庚得以有更充裕的時間和精力拓展其新的教育版圖。1949年,他撰寫了《博物館陳列商榷》一文,顯示出其對于教育的關注和思考開始轉向博物館。1950年,陳嘉庚先生正式回國定居,將主要精力都用于了推進華僑博物館的建設。
陳嘉庚倡議在北京修建華僑博物館的函
陳嘉庚先生首先對中國當時博物館的現狀及文物市場進行了考察調研。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僅有博物館約30座,陳嘉庚先生參觀考察了其中半數左右。他目睹了“我國昔日不重視博物館之陳列”的諸多落后與空白,認為“博物館關系社會教育頗巨”,“是文化教育機構的一種,與圖書館、學校同等重要”,“數萬人口之小城市,即有設立之必要”,因而決意通過興辦博物館,繼續其教育報國的理想,并將其建校辦學側重培養專門人才的教育理念進一步擴大為旨在使更多普通民眾終身受教,以及強調華僑教育的大教育理念。
即將竣工時的華僑博物院
在參觀山東濟南的廣智院時,他發現院內陳列有文物書畫、植物標本,又有溪流泉水、園林綠化和各種建筑景觀,漫步其中,環境清雅、不僅身心愉悅而且可以學有所獲、得到感化教育。這給了陳嘉庚先生極大的啟發,因此萌生了在廈門也修建一處場所供人們游覽學習和休閑娛樂的想法。他認為寓教于樂、寓教于游的形式更能夠教育人民追求文明進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氐綇B門后,他立刻著手進行修建鰲園的規劃。同時,著眼于華僑博物館的籌建,在考察調研過程中陳嘉庚先生還從各地文物市場收購了青銅器、陶瓷器、書畫、錢幣等文物和各類工藝品等約八千件。這些文物和工藝品奠定了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座以“華僑”冠名的博物館——華僑博物院的藏品和展品基礎。
此時的陳嘉庚先生已年逾古稀,但他帶領廣大海外僑胞以興建博物館的方式參與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是堅定而遠大的。在短短十年時間,他主持完成了廈門華僑博物院(一期)和集美鰲園露天博物館的建設,并在《中外華僑永存愛國世界博物觀》一文中進而提出了在有華僑的省市均興建華僑博物館的建議,“如廣東、福建二省華僑最多,將來(華僑)博物院可發展至數十處”。他還認為,“北京是首善地區,為愛國歸僑胞集中所在,應當開先引導……希望海內外愛國僑胞共同發動,大力支持,促成盛舉,是所至盼”。
他建議先行在北京、上海、廣州三處設華僑博物館籌備委員會,并于1960年7月,帶頭捐資50萬元人民幣,作為在北京建造華僑歷史博物館的資金。他初步設想將該博物館定名為“北京中外華僑永存愛國預籌世界博物院”。次年3月20日,陳嘉庚先生又致函全國僑聯(1994年更名為中國僑聯)常委會,建議將該博物館的名稱改為“北京華僑世界博物院”,并對博物館的規模和設計均提出了具體設想,還再次承諾由他自己負責解決建造費用。陳嘉庚先生的這一動議得到周恩來總理的贊許。周總理告訴陳嘉庚先生待當時的國家經濟困難局面好轉后,由國家投資建設華僑博物館而無需嘉庚先生自己負責解決博物館的建設投資。此即2014年10月建成于北京的“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的由來。
陳嘉庚先生興辦華僑文博事業的開創性實踐
(一)興建露天博物館——鰲園
陳嘉庚先生首先決定以不占良田為原則,用填海造地的辦法,在集美學村東南角建立一座以集美解放紀念碑為主體的公園式露天博物館——鰲園。鰲園所在地原為一座三面臨海、由一片海邊礁石自然形成的荒嶼,因退潮時很像一只大海龜將頭伸入海中而得名“鰲頭嶼”,鰲園建成后亦由此得名。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館舍外景 攝影/木 易
鰲園從1951年9月集美解放紀念碑奠基動工開始,至1957年整體修建完成,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在當時共耗資約60萬元人民幣,由陳嘉庚先生親自設計并精心組織施工。建成后的鰲園主要由五十米長的游廊、集美解放紀念碑和陳嘉庚陵墓三個部分,以及鰲亭與命世亭等鰲園入口外圍延伸景觀組成,是兼具人文、自然景觀,供民眾游玩、休憩的公共開放場所。鰲園整體布局奇巧,從空中俯瞰,宛如一只大海龜憩在碧波之中,在平面圖上呈繁體漢字“圖”字形,造型獨特而優美,融紀念性、藝術性和游樂性于一體。
鰲園全景
鰲園之所以成為“露天博物館”,并被認為是陳嘉庚教育實踐的拓展和新中國文博事業的開拓創新之作,主要在于園區內通過閩南流派石雕,與中國傳統文化和新中國時代氣息相結合所呈現出來的藝術文化特色,及知識傳播和公共教育氛圍。陳嘉庚先生在鰲園內主持創作了共計666個石雕精品,內容有中外歷史、天文地理、動物植物、科教文衛和工農業生產場景等諸多題材,展現了浮雕、沉雕、圓雕、鏤雕、影雕、線雕等幾乎所有閩南傳統石雕技法和高超的技藝水平,因而鰲園也有閩南“石雕博物館”之譽。
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洋洋大觀的鰲園石雕是陳嘉庚先生將教育啟蒙與民間藝術相融合,以“博物大觀”和寓教于樂的教育理念進行的新中國文博事業開創性實踐之一。而以華僑作為博物館專門標識和教育對象的華僑博物館(院),則是陳嘉庚先生通過興辦文博事業,拓展其教育理念和教育版圖的又一創舉。
(二)創辦新中國華僑文博事業
在興建鰲園的同時,陳嘉庚先生也在積極推進著“華僑博物館”的創辦。1956年9月20日他親自撰寫了《倡辦華僑博物院緣起》一文,提出“建議由華僑設立一所大規模的博物館。館址可設在華僑故鄉出入國的港口,即可給國內人民公共應用,又可給歸國華僑觀覽,兩者均收其益?!痹谠撐闹校粌H表達了帶領海外僑胞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強烈意愿,還首次表露了通過興辦文博事業對華僑進行教育的理念,反映出其希望通過對華僑施以更多教育,增強華僑的故土意識,密切與祖國關系的良苦用心。同時,陳嘉庚先生還帶頭認捐10萬元人民幣,作為建館費用。興建過程中,陳嘉庚先生對于華僑博物院的規劃方案、選址、籌款、藏品征集以及館舍的總體設計、建筑風格、陳列布展等等,無不悉心過問、親力親為。在他的帶領下,華僑博物院一期工程(即華僑博物院現有館舍)所需建設資金37萬元人民幣全部由海內外僑界人士籌集到位。華僑博物院的院址也是陳嘉庚先生親自選定的。院址所在地在當時還很荒涼,但他認定“這地方很好,寬闊又安靜,地處市區與南普陀和廈門大學之間,交通方便。”
按照陳嘉庚先生的設想,擬建的博物館,以華僑博物院為名。對于華僑博物院的總體功能和目標任務,陳嘉庚先生經過多方考察后形成了明確的規劃。他看到南洋各地及國內外其他博物館,多陳列該地出產物品和前代古物,認為“單陳列地方物產,乃系(博物館)前時體例。……其他足以啟發現代智識者尚多,倘能參加陳列,裨益人民,良非淺鮮。”因而“華僑博物院應是國際性的機構,不受地區限制,與國內博物館亦無抵觸。世界各國凡華僑涉足所及物產風景、民俗風尚、社會文獻等有關材料均得兼收并蓄,以供眾覽。外以明了黨情,由此開通民智,不但為國內一般人民所需要,即使對國外華僑也有周覽參觀的價值。”為此,陳嘉庚為華僑博物院規劃的發展藍圖十分宏偉,擬建五座大樓、設四個館?!叭A僑博物院內部的機構,暫擬為四館:第一是人類(歷史)博物館,陳列古代歷史文物和現代民族標本等;第二是自然博物館,陳列動物、植物、地質、生理衛生等標本;第三是華僑和南洋博物館,陳列南洋各國歷史、地理、經濟、政治以及華僑情況等文物、模型、圖表;第四是工農業博物館,陳列祖國革命及新建設的實物、模型、圖表等。其他博物館得依需要及條件許可,依次增設?!边@樣的規劃可以說從一開始就為華僑文博事業今后的發展奠定了方向,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華僑博物院現有館舍,是原規劃5座樓中的一座。其外觀融合中西建筑風格,呈現出與廈門大學校舍風格統一的典型“嘉庚建筑”特色。為體現華僑建館的特色,他根據兼有中國傳統樣式和南洋風情的設想,在長達80米的展廳中,設計了三座中國傳統建筑的重檐屋頂和須彌座為基本造型和主體結構,兩座泰緬等國建筑風格的展櫥組合于其間,形成鮮明中式風格與濃郁南洋風情的相映成趣,營造了祖國文化與僑居國文化融為一體的獨特氛圍。甚至對于進入博物館的臺階設計,他都提出要求:“大門前的石階應為半月形,石階是大眾參觀博物院的必經之地,要雅致美觀,且每階須寬一尺一寸較好上下?!?/p>
在藏品和展品方面,陳嘉庚先生在自己親自前往各地收購文物的同時,發動南洋華僑社團征集到華僑文物和動植物、礦物標本兩千余件,號召海外華僑“把珍奇的紀念品以及有關公私紀念的文物捐獻出來,以豐富本博物院各內容”,華僑博物院現有6000余件文物藏品,大部分由陳老先生當年出資購得,有歷代陶瓷器,青銅器,古錢幣,古字畫、古代雕刻工藝品、動物標本和外國工藝品、陶瓷、玻璃器皿、油畫作品等。這些藏品分為祖國古代文物展和自然標本陳列兩個專題展示于新建成的展覽大廳內,陳列面積2800多平方米。其中有14幅中國古代書畫和9件陶瓷器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二、三級文物總計有270件。
鰲園集美解放紀念碑
1959年5月14日,廈門華僑博物院(一期)建成開館,陳嘉庚先生親自主持了隆重的開館典禮。這不僅是陳嘉庚先生與華僑博物館的“緣起”,同時還是中國華僑博物館事業的開端。這座建筑面積達4千平方米的大樓主體共6層,用優質雪白花崗巖砌成,雄偉壯觀,周圍是寬廣的大庭院,樹木成行,一片蔥翠,環境優美。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一級館證書
在中國博物館發展史上,這是第一座完全由華僑集資興建的博物館。該館是中國乃至世界上首座華僑博物館,開創了新中國華僑文博事業和民辦公共博物館之先河。在陳嘉庚先生親自辦學的宏大教育事業中,這是陳嘉庚先生教育理念的又一開創性實踐——通過博物館教育加強華僑與中國的聯系,也反映出華僑對新中國建設的滿腔熱忱。華僑博物院與集美鰲園、集美學村、廈門大學—起,共同構成了陳嘉庚旨在培養精英專業人才與提高普通民眾素質相結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傳播現代社會文明相結合的理念與目標。
但遺憾的是,陳嘉庚先生去世后,華僑博物院原來的規劃并未能付諸實施,他在北京興建華僑博物館的設想和計劃也被擱置和拖延下來。改革開放后,經過中國僑聯、僑界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等的多方提議和共同努力,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實力的增強,興建“僑博”的事項又開始被有關方面納入議事日程。2005年7月13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項目建設書給予正式批復,批復將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作為國家建設項目立項。2014年10月21日,在陳嘉庚先生誕辰140周年之際,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建成開館,告慰了陳嘉庚先生的遺愿,也使長期以來海內外僑界的共同期盼終于得以付諸實現。
如今,經過10年的努力奮斗,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已成為擁有館藏文物藏品6萬件(套)、圖書資料1萬余冊、展示空間5000余平米、年開放時長2500余小時、在海內外有一定影響力的華僑專題博物館,也是世界上首個以跨國移民為專題的歷史文化博物館。此外,更能讓陳嘉庚先生欣慰的是,其一手創辦和倡建的華僑博物院和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在其誕辰150周年之際,雙雙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
陳嘉庚先生興辦華僑文博事業體現出的教育理念及后世影響
倡辦博物館,是陳嘉庚先生晚年致力于公共服務與社會教育的一個方向。是與他一直以來通過改善民眾生活,提高國民素質,助力中國近現代化發展的努力一脈相承的。早在1927年時,他曾印制《增廣校正:驗方新編》,廣為贈送派發,希望在缺醫少藥的年代,幫助人們減輕病痛。抗戰勝利后,他出版了親自撰寫的《戰后建國首要:住屋與衛生》《我國行的問題》《民俗非論集》《東北觀感集》等著述,對于公共衛生、交通運輸、移風易俗和城市建設等方面提出了諸多中肯建議和具體設想,反映出他在經營實業獲得成功后回饋社會,致力于公共服務和社會教育的持之以恒,以及對于新中國建設的熱切期盼;同時也反映出在不同時期,他開展公共服務與社會教育的著力點是不同的。最終,他以華僑文博事業為新的開拓點,繼續延展和豐富了其一生教育理念和公共服務的實踐,為后人留下了又一份彌足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和思想、靈感之源。
在致力于華僑博物館的興辦之前,通過創建或資助集美學村、廈門大學、新加坡南洋中學等眾多涵蓋初級啟蒙至專門職業技能培訓和綜合高等教育的各種學校,陳嘉庚先生的教育理念主要可概括為以下幾點:第一,提倡關注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現代教育;第二,提倡教育平等和致力于教育普及,包括男女享有同等受教育權和貧富享有同等受教育權,向貧寒子弟和落后地區提供獎學資助;第三,尊重教師在學校的主導作用,注重師資的培養;第四,提倡以職業技術教育為振興實業培養專門人才;第五,關心和重視對于華僑的教育。
教育職能的體現是博物館的關鍵目標。博物館是陳嘉庚教育理念和實踐的進一步發展,或者說陳嘉庚的教育理念通過其興建華僑博物館的實踐得到了更充分地體現和實施。陳嘉庚先生創辦華僑博物館,進一步延續了其興辦學校教育中開放性、平等性、慈善性,以及寓教于樂的理念和目標,也同樣突出和兼顧了對于華僑的教育。在其親自撰寫的《倡辦華僑博物院緣起》中,他指出:“博物館是文化教育機構的一種,與圖書館、學校等同樣重要,而施教的范圍更為廣闊。學校為學生而設,圖書館為知識分子而設。博物館的對象不限于學生或知識分子,一般市民,無論男女老幼,文野雅俗,一入其門都可由直觀獲得必需的常識。”
他認為“一般人民參觀了博物館,見所未見,眼界大開;學校師生參觀了博物館,可由實物而與書本相印證,專門學者參觀了博物館,可接觸書本以外新發現的事物,有助于更深入的研究?!币蚨?,他對興辦華僑博物館的任務和目標是非常明確的:“第一是日日開放,給一般人民參觀,有利于社會教育;第二是協助廈門大學教學研究,并供其他學校和學術機關的參考;第三是配合南洋研究所工作,有助于對華僑情況的了解;第四是供給回國華僑參觀并協助華僑文教事業的進展;第五是協助學者從事其他科學研究。”
華僑博物院館舍
這些論述不僅彰顯了陳嘉庚先生有教無類的公益性大教育理念,以及他對于博物館直觀性和實證性、開放性和平等性、普及性和終生性,以及寓教于樂等教育優勢的深刻洞悉,也反映出他愛國家、戀故土和濟蒼生、護僑眾的一片赤誠。時至今日,國內華僑博物館(包括紀念館、美術館、藝術館等)的總數已超過130余家,但主要職責仍是由陳嘉庚先生當初設定的目標和任務或沿用或發展而來,即第一,博物館通行的全面、持續、開放的社會教育;第二,支持關于華僑的研究和其他學術研究;第三,強調和突出為僑服務意識以及華僑教育;第四,對華僑特有文物的收藏和保管;第五,以華僑為榜樣的愛國主義教育。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內景 攝影/木 易
“我是華僑,很希望僑胞也來盡一部分責任”,“由華僑設立一所大規模的博物館”,“既可給國內人民公共應用,又可給歸國華僑觀覽,兩者 均受其益?!标惣胃壬匀A僑冠名博物館,一方面是要表明這是華僑創辦的事業,并以此來鼓勵更多的海外僑胞支持和參與這一事業,從而密切華僑與新中國的關系。他指出,創辦華僑博物館“是為了表達華僑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深情厚誼和作為華僑與國內人民感情聯系的紀念物;同時有助于普及社會主義文化教育和科學研究;有助于國內人民對華僑、僑居地人民的風土人情的了解;并促進我國與華僑、僑居國的文化交流。”這些認知,既是與他此前的辦學理念相通、相承的,也反映出他對博物館教育功能的超前領悟和新中國文博事業發展的高瞻遠矚。
目前國內各華僑博物館主要以地方性兼顧整體性華僑歷史、華僑社會形態發展脈絡為主要展示內容,即各地華僑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多以所在省市華僑出國史、創業史、貢獻史為策展思路和模式,著眼于讓更多的人知道華僑這個群體的存在,使得華僑博物館有了關于這個群體的集體性紀念館的意義。雖然這并不是陳嘉庚先生興辦和倡建華僑博物館的主要目的,但在突出華僑這一群體的歷史作用和獨特貢獻,以及成為華僑華人及其后代尋根寄托和精神家園方面,其實際效果顯然比陳嘉庚先生最初的預期做得更好。
各地華僑博物館以華僑為專題策劃、打造的展覽,原本是為了使得國內的社會公眾對華僑有一些比較系統、全面地認識和了解?,F在幫助海外華僑華人的后代懂得自己的來歷、祖輩們所走過的道路與他們自身當下處境的由來,也成為華僑博物館工作的一種基本現實需要了。國外一些地方也出現了不少華僑歷史博物館,但內容大多限于當地華僑華人的歷史信息。有關華僑華人歷史與現狀跨時空、全貌的介紹還得有賴于中國的華僑博物館,這是中國各個華僑博物館今后應更多意識到的責任與使命。與此同時,華僑博物館教育華僑的職責也是一以貫之的。華僑博物館是華僑教育的輔助和延伸,也是至今為數不多的專門針對華僑的教育機構。雖然海外華僑教育自二戰以后已逐步轉變為華文教育及漢語言教學,但華僑博物館至今仍被視為華僑的精神家園和對故土鄉情的緬懷之地,可以說是陳嘉庚先生最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之一。
通過興辦華僑博物館的實踐,陳嘉庚繼續了其教育報國,旨在全面提高中國人素質的努力,更通過使華僑博物館成為海外僑胞與祖(籍)國連接的紐帶,強調對華僑的教育和樹立了華僑這一群體的愛國榜樣,進一步密切了華僑與祖國的關系??鐕泼癫⒎侵袊赜?,但華僑是中國所特有的,而且對于中國近現代化的發展有著特殊意義,或稱“獨特”作用。創辦華僑文博事業反映了陳嘉庚先生本人因華僑和僑領身份而具備的跨國視野和中西合璧的教育思想,反映了陳嘉庚遠超同時代人的遠見卓識和無愧于“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僑領風范。他以華僑博物館這樣一種形式,強調了華僑這一群體的存在,向世人真正展示了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何以為“僑”、何為“僑力量”的獨特作用與貢獻。當然,陳嘉庚先生本身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獨特“僑力量”的典型范例。然而,僅限于從華僑、從中國來看華僑文博事業的意義,顯然是不夠的。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內景 攝影/木 易
陳嘉庚先生是將博物館通行的社會教育理念與專門針對華僑的教育理念相結合來興辦華僑博物館事業的。他開創的華僑博物館事業,不僅是將博物館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的實踐,還成為將華僑華人和祖(籍)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橋梁和紐帶之一。如今,華僑博物館在一般博物館的意義上,還有著以華僑這一群體為主題的集體紀念館性質。近年來,通過文物講述華僑愛國故事,闡釋華僑愛國精神,充分發揮華僑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是各地華僑博物館最突出的宣傳教育成效,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總之,陳嘉庚先生開創的華僑文博事業,再次實現了其“教育是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的誓言,踐行了其一生矢志以求的教育理念,為新中國的博物館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打開了通過華僑了解中國歷史和認識世界的又一扇窗口,為后人留下了開闊認知眼界、獲取勵志力量、激發創作靈感和啟迪深入思考的寶貴精神文化財富。
(作者為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研究員)